第675章 灵气生产线(2 / 3)

且被固定在每一个晶体与晶体之间的空隙。

晶体之间是以正方体的结构相互连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晶体对应的有三条属于自己的边,而每一个边又刚好对应了一个可控高能粒子,这些晶体是可以在内部内置的微型芯片的操控之下,自由的移动的,彼此之间协调运动可以调整每一个顶点之间激光的连线,而刚好就用这条连线,就可以将展开之后的质子进行加工。

这片晶体所覆盖的三维空间,边长足有百里,如果立体起来的话,就是十的十五次幂,如今的舰队就可以以这个规模,对可控高能粒子进行生产。

这距离十的二十三次方,已经只差八个数量级了,而这里几乎每个小时就能完成一轮的生产,四天的时间就能提升两个数量级。

如果能够达到十的二十三次幂,大概就能有相当于自然界中一百克的质量,如果进行三年的生产的话,虽然还无法达到这个层次,但所有的可控质子加在一起的质量已经接近了零点一克。

虽然在现实之中,这个质量依旧微乎其微,但已经是肉眼可见的质量了,如果聚合在一起,形成类似金属的形态,那么体积应该已经有米粒大小。

这种存在看起来或许非常不起眼,但其中所蕴含的力量,却远远超出现代人类的想象。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蓝诺能拿到一滴这样的可控高能粒子,就能单枪匹马爆杀水滴,如果水滴不只是一个探测器,也是三体舰队的强大武器的话,拿着这一滴可控高能粒子,杀穿整个三体舰队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也仅限于他自己,有可能做到这种事情,其余人就算是涅槃者,拿着这么多的可控高能粒子也不会是水滴的对手,因为以他们的能力根本没可能同时控制十的二十次幂的目标,即便蓝诺也做不到,必须要有程序辅助才能完成如此大数量的目标的控制。

当然,想要达到这个数量,其实不需要等整整三年,如果以现在的规模不扩大产能的话,的确需要三年才能生产出十的二十次幂个可控高能粒子,但生态滚筒的生产力也是在不断的提升的,可控高能粒子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实现自我复制。

但那些晶体形态的纳米机械却可以自我复制,也就是说产品虽然没法自我复制,但生产线可以,只要有足够的物质,足够多自我复制所需要的元素,生态滚筒周围的晶体网格是可以病毒式的方式增长的,只不过所需要占据的四维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未来可能会占据数千里的范围,甚至数个天文单位的位置。

如果人类的技术成熟,对四维空间的学模型了解的更加深刻的话,其实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只要把生产线朝着第四个坐标轴挪移,生产可控高能粒子需要的大量空间就可以向四维要。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算是从现在开始就不扩大所占据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够将每小时的产量提升到十的二十次幂。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科考队的成员就好像是在玩一款生存游戏一般,一个个开着飞船在四维空间中穿梭,寻找四维空间中的物质,然后汇报自己的坐标,汇报完坐标之后,就会有托运飞船来到他们的位置,将相关的物资托运回生产基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也逐渐认定了他们所在的这片区域应该是四维空间之中一片物质相对充足的地带,在这里他们可以寻找到大量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他们所需要的。

三维空间之中其实也有类似的区域,一些区域虽然没有恒星,但也是存在星云物质的,在这些区域之中,虽然没有强光,但依旧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元素。

这是科学家们的判断,但和真实的情况显然是有巨大的差距,他们所在的这片四维空间之中的确是有物质丰富的地区,但并不是他们现在所在的这片区域,而是更向内部,还有四维生物的文明残留的区域。

而这段时间他们所获得的物资,其实都是蓝诺通过空间门从漫威世界和遮天世界搬运过来的。

在这两个世界中,集群都有着非常庞大的生产力。供应这点物资毛毛雨了,他们被散落的扔在了四维空间之中,然后就会被当做矿物开采出来,最终被人类所利用。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关键物资的支援,科考队才能够建立起如此庞大的生产基地,才能不断的扩大产能。

在智能晶体的飞快自我复制下,生态滚筒周围的生产阵列已经越来越大了,边长已经逐渐达到了一千公里。而这只花了半年的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每小时的产量,从原本的十的十五次幂,提升到了现在的十的十八次幂,足足提升了三个数量级,而在这个产量之下,原本足足需要三年,才能生产出来一滴的可控高能粒子团,现在已经可以一天生产出一滴了。

而从科考队取得技术突破